奇亿娱乐

最新动态你的位置:奇亿娱乐 > 最新动态 >

1933年,许世友见新政委,直接愣住:你不是我3年前的勤务兵吗?

发布日期:2024-08-11 19:43    点击次数:130

1933年的一天,阳光明媚,微风拂面。

许世友站在军营门口,等着新政委。

他听说这个政委年纪很轻。

只有19岁。

心里有些疑虑,19的毛头小子有多大能耐,能当了一个师的政委?

远处,一个身材瘦小的年轻人快步走来。

许世友定睛一看,不禁愣住了。

那张熟悉的面孔,不正是3年前,还在他身边当勤务兵的小伙子吗?

“报告首长,25师政委陈海松向您报到!”

年轻人立正敬礼,声音洪亮。

许世友哈哈大笑:“原来是你小子,不错啊,现在出息了。”

语气里既有惊喜,又带着一丝不可思议。

陈海松笑了笑,眼中闪着自信:

“是的,首长。1930年我参军时,就是在您身边当勤务兵。”

许世友,仔细打量着眼前的年轻人。

三年前还是个青涩的小伙子,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名政委。

眼神坚定,身姿挺拔,举手投足间都露出一股干练。

大别山,黄麻起义

1914年,陈海松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家。

家里有一亩半良田。

虽然不至于挨饿,但日子也过得紧巴巴。

屋里的陈设简陋。

墙角堆着几袋谷子,是全家人一年的口粮。

陈海松还记得,小时候母亲总是躺在床上,脸色苍白。

父亲为了给母亲看病,常常天不亮就出门,直到星星挂满天空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。

两岁那年的冬天特别冷。

有一天早上,陈海松醒来,发现母亲静静地躺在床上,再也没有睁开眼睛。

他还不懂什么是死亡,只觉得家里突然空了一大块。

1927年,黄麻起义在大别山燃起。

陈海松站在村头,看着远处的山峦被火光映红,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。

不久后,陈海松加入了当地的儿童团,当上了大队长。

每天,他和小伙伴们拿着红缨枪,站在村口或山头放哨。

红缨枪,虽然不能真的打仗。

但在孩子们眼里,它就是保卫家园的武器。

站岗放哨的日子虽然简单,但陈海松心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

他常常望着远处的战士们,羡慕他们能真正上阵杀敌。

每当听到枪炮声。

他的心就砰砰直跳,恨不得自己也能冲锋陷阵。

17岁的团政委,会不会太年轻?

参军后,营长余天云一眼就看中了这个机灵活泼的小伙子,心想:这孩子不错,得好好培养。

于是,他让陈海松当了自己的勤务员。

虽然年纪小,但陈海松做起事来一点也不含糊。

擦枪、叠被子、打水,样样都做得麻利。

不久后,许世友也注意到了这个勤快的小战士,陈海松成了许世友的勤务员。

跟在这位猛将身边,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打仗的本领。

陈海松每次战斗都认真观察,用心琢磨。
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

没过多久,陈海松被提拔为连指导员。

有一次,敌人派了整整五个团来进攻。

陈海松带着几个连,顶在最前面。

敌人的炮弹像雨点一样砸过来,陈海松却站得稳稳的。

三天三夜,敌人轮番进攻,陈海松带着战士们始终不退。

饿了就啃几口干粮,渴了就喝雨水。

弹药快用完时,陈海松带头冲出战壕,夺取敌人的武器。

最后一天,天刚蒙蒙亮,敌人发起总攻。

陈海松站在战壕边,看着密密麻麻的敌人涌来,咬紧牙关:

“同志们,为了胜利,冲啊!”

一场恶战过后,阵地终于保住了。

当上级赶来增援时,看到的是满身硝烟、疲惫不堪但依然昂首挺胸的陈海松和战士们。

这一仗,不仅打出了威风,更让陈海松在战友们心中树立了威信。

大家都说:

“跟着连长,我们什么仗都敢打!”

1931年夏天。

余天云站在团部的窗前,望着操场上训练的战士,心中盘算着一件大事。

这些年来,余天云从营长升到了团长,带兵打仗的本事越发纯熟。

可他总觉得,部队里还缺一个能和他配合默契的政委。

思来想去,他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年轻的面孔——陈海松。

当天下午,余天云便向上级递交了请示,希望能让陈海松担任团政委。

写报告时,他的笔尖顿了顿。

想到陈海松才17岁,会不会太年轻了?

但转念一想,这小子虽然年轻。

可打仗勇敢,做事稳重,深得战士们的信任。

几天后,上级批复同意了余天云的请求。

当余天云把这个消息告诉陈海松时,年轻人愣住了。

结结巴巴地说:“团长,您...您没开玩笑吧?我才17岁,怎么能当政委呢?”

他感激余天云的信任,也为自己能有这样的机会而激动。

挺直腰板,郑重地说:

“团长,我一定会努力工作,不辜负您的期望。”

就这样,曾经的下属陈海松,摇身一变成为了和余天云平级的政委。

从此,余天云和陈海松搭档作战。

一个主管军事,一个负责政治工作,配合得天衣无缝。

部队战斗力不断提升,多次立下战功。

真是条汉子!

1933年,25师迎来了新政委陈海松。

当时的师长许世友。

虽然已是威名赫赫的将领,但也不过28岁的年纪。

他对陈海松表示认可,但心里还是有些打鼓:

这么年轻的政委,能行吗?

很快,宣达战役打响了。

陈海松二话不说,主动请缨上了前线。

许世友在后方看着,不禁暗自点头。

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,一颗子弹突然击中了陈海松的右腿。

他强忍疼痛,继续指挥战斗,直到战役结束才被送往医院。

医院里,陈海松的双腿肿得老高,右腿伤势特别严重,差点就保不住了。

医生说要取出弹片。

但因为条件艰苦,没有麻醉药。

陈海松咬咬牙,说:“没事,直接做吧。”

手术开始了,陈海松咬着毛巾,

双手紧紧抓住床沿,冷汗很快就湿透了全身,毛巾也被咬烂了。

但他始终没有发出一声呻吟。

只是紧闭双眼,额头上青筋暴起。

手术结束时,医生惊讶地说:“真是条汉子!”

经过这场战斗,许世友彻底认同了陈海松。

从那以后,两人配合更加默契,带领25师屡立战功。

23岁,人生的最后一笔

1934年深秋,陈海松被任命为红9军政治委员,肩上的担子更重了。

不久后,长征开始了。

漫漫征途上,陈海松常常和军长分头行动,各带一两个师独立作战。

他们穿越崇山峻岭,跋涉千里沼泽。

面对的是艰难险阻,也是生死考验。

1937年3月12日,陈海松带领部队来到甘肃省临泽县梨园口。

谁也不知道,这里会写下他人生的最后一笔。

敌军像潮水一般涌来,数量是我军的几十倍。

陈海松站在高处。

他知道,必须顽强阻击,为总部和兄弟部队争取转移的时间。

战斗异常激烈。

他指挥有方,带领战士们一次次挫败敌人的进攻。

六个小时过去了,七个小时过去了。

他们的衣服被汗水浸透,嗓子已经喊哑了,但没有一个人退缩。

就在这时,一颗炮弹在陈海松身边爆炸。

年轻的政委倒下了,永远地定格在23岁。

当消息传来时,战友们都哭了。

多年后,当人们提起陈海松时,总会想起那个在梨园口英勇牺牲的年轻政委。

这个来自普通农家的孩子。

用23年短暂的生命,写了一段壮丽的革命历史。

不禁让人可惜,如果他没牺牲,55年大授衔时,该授什么军衔呢?



Powered by 奇亿娱乐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